尋餐提示:創(chuàng)業(yè)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 備案號:蜀ICP備2021016936號-3
版權所有:尋餐網(wǎng) 未經(jīng)許可不得轉載使用
尋餐網(wǎng)公眾號
尋餐網(wǎng)微博
首先,翻開涼面的“戶口本”。
“頭伏餃子,二伏面”,這篇涼面算是來得稍晚一步。夏天就該吃涼面,就像赤道就該比北極熱一樣無須解釋。從夏至開始,涼面就該登場了。《帝京歲時紀勝》中說,“是日(夏至),家家俱食冷淘面,即俗說過水面是也……爽口適宜,天下無比”。作者給冷淘面的評價可以說是非常高了。
冷淘面的資歷還要老得多。據(jù)《唐六典》有記載:“太官令夏供槐葉冷淘。凡朝會燕饗,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”。冷淘面是唐朝夏季官方指定用面。這還不算什么,詩圣杜甫也傾情代言:“經(jīng)齒冷于雪,勸人投此珠”。
冷淘實際上就是制作涼面的基本原理。煮熟后的面條,過涼水,一是降溫,更加筋道,二是去除面條的黏性,口感更清爽。
不少地區(qū),還有拌清油的步驟,以防止面條粘連。各地涼面是萬變不離其宗,能夠最直觀的辨別涼面“籍貫”的,還是拌面的配料。
那么,問題來了,中國到底哪里的涼面最好吃?
四川丨為什么“辣”么好吃?
營山?jīng)雒?/strong>
營山人對涼面的熱愛是全天候的、無死角的。涼面在當?shù)亟^不是夏季的專屬,過年也要來一碗涼面。營山人回到家,多半也要直取面館,過把癮再說。
營山?jīng)雒嬖谝曈X上先拔頭籌,一眼掃過去,紅得發(fā)亮。不必說,四川嘛,紅一定是來自辣椒。然而我發(fā)現(xiàn)事情并不簡單。營山人一吃涼面,就集體強迫癥爆發(fā)。涼面里不能見一片辣椒。辣椒被熱油熗熟后,要完全濾出去,只留下顏色和香氣。辣椒在四川的地位再崇高,也不敢在營山人的涼面碗里肆意妄為。
營山?jīng)雒媸恰鞍栌团伞?。面條需要拌上菜籽油(熟制過),再行調味。紅油之外,是蒜水,還有川人引以為豪的保寧醋。配菜一定要有大頭菜,豆芽或涼粉墊底。面條的柔韌中,夾帶著蔬菜的爽脆。嚼起來的“嘎吱”聲,讓一碗面帶來的愉悅,更為立體。
中國人常說夏季飲食宜清淡??伤拇ㄈ司褪且?。每日被暑熱蒸烤,煩躁像氣球一樣越吹越大,充滿絕望。舌尖上,一碗涼面帶來的灼燒感就是扎破氣球的釘子。有法寶護身,面對高溫也能硬氣些。真正的勇士,一定是要“全紅”,哧溜哧溜進肚,煩惱郁悶一掃而空。
廣元涼面
要不要把廣元涼面放進來,我猶豫了一下。之前寫涼皮那篇就想把它收入,可它“戶口本”上寫得明明白白——廣元涼面。而且據(jù)說還和女皇武則天有些關系,那就還是算作涼面吧。
廣元緊鄰漢中,制作方法跟漢中面皮異曲同工。不過,廣元涼面是米做的。磨好的米漿,利用淀粉糊化的原理,上鍋蒸制成皮。出鍋后先刷一層熟制的菜籽油,再折疊,大刀切成寬條。
調味當然以川人摯愛的麻辣味為基礎。順滑的涼面,飽浸辣椒油,鮮紅,晶瑩,打開味蕾的同時,也打開所有毛孔。酣暢淋漓,可算是出了一口被苦夏折磨的惡氣。
至于廣元涼面為什么好吃,有人說是米好,有人說是水好。“涼面不過劍門關”,做這碗面一定要用嘉陵江的水,而且還就是廣元一帶的水最合適。廣元人最割舍不下的就是這一碗涼面的滋味,原因無他,這是廣元人眼中故鄉(xiāng)水土最鮮活的具象。
甘肅蘭州涼面丨夏天=涼面+烤肉
別一說蘭州就是牛肉面。蘭州人的夏天,一定有涼面的一席之地。
盛夏也擋不住蘭州人追逐牛肉面的熱情。黑夜則是涼面的舞臺。涼面條,熱鹵子。清清爽爽的素涼面,澆上胡蘿卜、菜花等等配料炒制的素鹵子,調兩勺油潑辣子、蒜汁兒、香醋??雌饋碣|樸無華,入口才發(fā)覺個中奧秘,筋道爽口,欲罷不能。
這還不算完,加入鹵牛肉和雞蛋,管保你吃個肚圓。蘭州人走到天涯海角,也舍不掉這滋味。不過,最好還是來幾串滋滋冒油的烤肉。強強聯(lián)手,給撲面而來的熱浪一套重重的組合拳。
北京炸醬面丨忒兒嘍忒兒嘍停不下來
北京人也吃麻醬涼面,不過最有北京味兒的還是炸醬面。北京人的炸醬面吃得是個家常、省事兒。對他們來說好吃的炸醬面只在自家廚房里,那味道任憑哪個館子也做不出來。
炸醬炸醬,油還是要寬一點兒。先把肥瘦肉丁煸透,尤其肥肉的油一定要 出來,才不會膩。醬是干黃醬,得炒透了。面條愿意自己抻就自己抻,嫌累就外面買現(xiàn)成的。菜碼多而不雜,黃瓜、心里美蘿卜、青豆嘴、豆芽不一而足,愿意放什么就放什么。
吃炸醬面不能拿腔拿調,弄得跟唐頓莊園似的,就得接地氣。捧著大碗,手里捏著蒜。再說了,誰家還沒有過吃冰箱里炸好的醬的經(jīng)歷。菜碼也未必一直求全,豐儉由人,才是一碗老北京炸醬面的真諦。
一千個北京人,有一千種炸醬面。形容炸醬面最好的詞匯不是什么“面條筋道、香氣十足”,而是“忒兒嘍忒兒嘍”。唯有味道對了,才能吃出那個爽快。
天津撈面丨別總說包子和煎餅果子
說起中國哪里人愛吃面,天津想必不是多數(shù)人的第一反應。但是,這并不妨礙天津人愛面。天津人逢喜事必吃撈面。在天津人眼里,清爽素凈、瘦瘦長長的白面條,由里到外都透著喜慶勁兒。就連在醫(yī)院里頭,大夫只要一說“回家吃撈面吧”,病人和家屬當時就松一口氣。
撈面在天津不是小吃,而是能成席的大餐。講究的是吃四碟撈面。所謂四碟,其實就是四個配菜:攤黃菜(炒雞蛋)、糖醋面筋、韭菜香干、清炒蝦仁。菜碼照例是時鮮蔬菜,胡蘿卜、菠菜、黃瓜、黃豆等等。菜碼能切得極細極勻的,在街坊、朋友面前腰桿都能更直一點。話說回來,撈面講究再多,關鍵還是在鹵子上。
天津靠海,老話講“借錢吃海貨,不算不會過”,比起西紅柿雞蛋、炸醬這種常見花樣,還是三鮮鹵更帶地域特色。肉片、黃花菜、木耳、蝦仁等等配菜一起翻炒,再加入高湯熬煮,出鍋前來一勺花椒油,咸鮮味十足。最關鍵的一步還是水淀粉勾芡,功夫到了,顏色透亮,功夫不到,一團漿糊。當然,各家有各家的做法,只有料足味鮮才是王道。
三鮮鹵很天津。但是,屬于夏天的鹵子一定是果子鹵。果子就是煎餅果子里的那個果子。早點剩下的果子切碎,澥點芝麻醬,調和點醬豆腐,再炸點花椒油,倒在過水撈面里一拌。吃完果子鹵,好像身上都沒有那么“魯”(天津話,形容夏天悶熱,身上黏黏糊糊的天氣)了。
對了,怎么吃,都不能少了蒜。
山東臨清什香面丨人手一碗“私人訂制”
因為大運河的緣故,曾有很多山東人來到北京、天津地區(qū)闖蕩。京津兩地的地方菜,也都因此帶有魯菜的基因。炸醬面、撈面也不例外。
聊城的臨清是大運河的重要城鎮(zhèn)之一,這里的什香面也能成席。什香面的名字取自“什錦”之意,內(nèi)容豐富程度相比天津撈面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臨清人愛面由來已久,《金瓶梅》曾經(jīng)提到陳經(jīng)濟在“臨清馬頭上”有過“掉上兩三碗溫面上來”的經(jīng)歷,可見至少明朝時臨清已有溫面。什香面就是臨清人把傳統(tǒng)的溫面,與家常的撈面結合改良的成果。西紅柿雞蛋鹵是涼面最經(jīng)典的口味之一,普及度超高。臨清什香面也以西紅柿雞蛋鹵為標配。
不管是溫面還是什香面,都以豐富的配菜取勝。除去肉鹵、西紅柿雞蛋鹵兩種鹵固定不變,什香面的配菜能達到十余種,看起來讓人眼花繚亂。除了清炒的時蔬,還有咸胡蘿卜、腌韭菜花等腌漬菜。各種配菜個性不同,出品好壞全憑廚師對食材的了解程度,以及對刀工、火候的把握。不過,這難不倒向來以技法、火候見長的魯菜師傅們。
什香面也是“博愛型”面條。配菜與面分開,全憑吃客喜好添加。一小口吃個味道,或冒尖一大碗吃個痛快,任君自選。
冷面丨一個沒有感情的殺手
冷面在溫度上,該是最符合杜甫“經(jīng)齒冷于雪”描述的了。
冷面是朝鮮民族的傳統(tǒng)食物。常見的多以蕎麥為原料。冷面湯則是牛肉湯,有時也會摻入泡菜汁,因為是冷湯,所以絕不能見一絲油花。上桌多是大碗中放著一坨面條,泡菜、牛肉、雞蛋、梨絲等等配料,或層層疊疊,或分列四周。
延吉的冷面經(jīng)常會有碎冰在旁,放著幽幽的寒氣,還有夏天之王西瓜,看一眼已解暑。一入口酸甜,一咂摸又透出咸辣。蕎麥面條韌性十足,搞不好還咬不斷。牙口不好的,還是找店家要一把剪刀,或者直接讓他們剪一下。避免一半面條在嘴里,一半面條在嗓子里的尷尬局面。
陜西藍田饸饹面丨給我一個支點,我能撬動一碗面
饸饹面,也有人叫做河撈、河漏,用饸饹床子壓制而成,可算是中國最早的機器制面之一。也是北方,特別是山西、陜西最常見的面食之一。
藍田蕎麥饸饹面的面團較硬,這樣壓出的面更具筋性。面條入鍋后稍煮即撈,絕不能煮得太軟,否則爽滑的口感全無,只剩黏糊糊的一坨。
饸饹面出鍋后先過涼水,這樣更不易斷,且色澤光亮。涼面饸饹吃起來也是極為簡便,只需鹽、香油、陳醋、蒜泥、油潑辣子、芥末調味。當然了,饸饹面也能熱吃,做成臊子面等味道誘人的“高配版”。然而,還是酸辣開胃、涼爽宜人的涼面,最適合被高溫炙烤的吃貨們。
上一篇:你有所不知的“奶茶”!
尋餐提示:創(chuàng)業(yè)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 備案號:蜀ICP備2021016936號-3
版權所有:尋餐網(wǎng) 未經(jīng)許可不得轉載使用
尋餐網(wǎng)公眾號
尋餐網(wǎng)微博